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現存的蜥蜴挺型最大的,全長達二至三公尺。這種巨蜥產於印度科莫多島的森林中以山豬、山羊、麂及野鼠為主食,產卵時,雌蜥會先找一處沙洞,然後將卵產於洞中,每窩約二十五個,經過一個半月左右,卵會自行孵化。然而,由於不是個個卵均會孵化,加上棲息環境的改變,牠們的數量日漸稀少。

侏儒河馬

侏儒河馬為一種生活在非洲密林中的河馬,體長約一‧五至二公尺。體重為一百八十至二百六十公斤,只有一般河馬的十分之一重。牠們生活在茂密的草叢或林間,遇危險時,也是立刻躲進林中。一般多獨棲或成對棲息,以野草、樹葉及野果為主食,且在夜間覓食,為一種夜行性動物。由於棲息環境的改變,數量漸減少。

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

波多黎各亞馬遜(Puerto Rican Amazon)是全球10大瀕臨絕種的珍稀鳥類,野外族群的數量比紐西蘭鴞鸚鵡(36隻)還少,是名列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當哥倫布於1943年發現波多黎各島的時候,野外至少有超過一百萬隻以上的波多黎各亞馬遜。到了1930年代,波多黎各亞馬遜的數量戲劇性的減少變為只剩下2000隻不到。在1953到1956年間,數量居然只剩下200隻左右!到了1967年,野外數量僅存24隻的時候,他們才被當地列為瀕臨絕種的鳥現僅存13隻於當地Luquillo山區!比起華南虎的30頭.黑面琵鷺的350隻少多了,而目前藍鯨在世上仍有13000多隻至於台灣雲豹,最後一次發現已離今21年,那是一隻掉進陷阱中的幼豹,目前是否絕種仍是個謎...事實上...地球上的物種不斷的出現又消失,可能你看到這文獻的下一秒,這些動物就絕種也不一定

河馬

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學術分類:

大小、體重:肩高:1.4 - 1.6m, 體長:3 - 3.7m, 重:1,500 - 3,200kg (雄性), 650- 2,300kg (雌性)。壽命:20 - 40 年。分佈:坦桑尼亞、 其他:主要分佈在中非和東非。棲地:水池、泥沼。食物:河馬最多可一天吃 130kg 的短草。繁殖:雄性在 4 - 11 歲、雌性在 7 - 15 歲開始,身體便成熟可以交配。河馬會在水中交配,順利的話,經過 225 至 257 日母河馬便會獨自尋找一處隱蔽地點,誕下一頭小河馬,小河馬出生後幾分鐘便懂得在水中暢泳。生存威脅:小河馬有時會成為獅子或鱷魚的佳餚,但更多小河馬是死於成年河馬爭執時的犧牲者。成年河馬已沒有其他動物敢動牠們分毫了。

長頸鹿


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
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于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原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亦為國寶。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外形特徵
四川大熊貓的頭大而且長,牙齒小,更類似於熊,胸斑黑色、腹毛白。

絕種動物6

淡水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高身鏟頜魚、櫻花鉤吻鮭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台東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台灣鬥魚、鱸鰻

絕種動物5

昆蟲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寬尾鳳蝶、大紫蛺蝶、黃裳鳳蝶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霧社血斑天牛、台灣爺蟬、渡邊氏東方蠟蟬、無霸勾蜓、妖艷吉丁蟲、彩虹叩頭蟲、台灣長臂金龜、台灣大鍬形蟲、台灣食蝸步行蟲、台灣擬食蝸步行蟲、蘭嶼大葉螽蟴、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絕種動物4

兩生類 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褐樹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台北赤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

絕種動物3

爬蟲類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百步蛇、玳瑁、革龜、綠蠵龜、赤蠵龜

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柴棺龜、食蛇龜、蘭嶼守宮、半葉趾蝎虎、雅美鱗趾蝎虎、蓬來草蜥、南台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台灣地蜥、台灣滑蜥、台灣蜓蜥、蛇蜥、台灣蛇蜥、台灣鈍頭蛇、標蛇、斯文豪氏遊蛇、台灣赤煉蛇、金絲蛇、紅竹蛇、高砂蛇、錦蛇、雨傘節、眼鏡蛇、帶紋赤蛇、環紋赤蛇、龜殼花、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鎖蛇

絕種動物2

鳥類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帝雉、藍腹鷴、朱鸝、蘭嶼角鴞、黃魚鴞、赫氏角鷹、林鵰、褐林鴞、灰林鴞珍

貴稀有保育類動物:鴛鴦、鳳頭蒼鷹、老鷹、大冠鷲、水雉、彩鷸、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小燕鷗、翠翼鳩、長尾鳩、紅頭綠鳩、鵂鶹、褐鷹鴞、領角鴞、黃嘴角鴞、大赤啄木、綠啄木、台灣藍鵲、黃鸝、黃山雀、赤腹山雀、八色鳥、白喉笑鶇、畫眉、竹鳥、花翅山椒鳥、灰山椒鳥、小剪尾

絕種動物

哺乳動物
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台灣狐蝠、台灣黑熊、水獺、雲豹
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臺灣獼猴、穿山甲、黃喉貂、棕簑貓、白鼻心、麝香貓、台灣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台灣黑熊


學 名: Sela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俗 名: 狗熊、白喉熊
英 名: Formosan black bear

形態特徵 體長約130~160公分,肩高約60~70公分,體重約95~120公斤,最重可達200公斤。身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皆具五趾,掌粗厚並且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冬季時全身皮毛粗黑,夏季轉為棕褐色,因胸前有一「V」字形白色斑紋,故又稱「白喉熊」。
生態習性 為 台灣陸上最大型之食肉目熊科動物,雜食性,以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樹根、昆蟲及小獸為主食,但對於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喜獨來獨往,除了交配期或撫 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開始出外覓食。活動範圍廣且具領域性,常以爪搔刮樹皮或撒尿等方式標示其領域範圍。善爬樹、 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與速度比一般肉食動物差,走路時四肢貼地有些笨拙。黑熊生性兇猛,危險性頗高,然而除非受到威脅或受傷、受逼迫或為保護幼熊時,才會 採取攻擊。攻擊時採直立姿勢,速度快。如果在森林中不巧遇上了,只要保持冷靜,別任意挑逗牠,並迅速離開現場,牠才懶得理你!冬季時並不冬眠,可能遷至較 低海拔覓食。冬季為交配季節,母熊獨力懷胎六至九個月後,產下一至三隻小熊,等小熊滿一歲後,既脫離母熊開始獨來獨往的生活。平均壽命約三十年。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從全島海拔1000~3500公尺之森林地帶皆可發現其蹤跡。

台灣長鬃山羊


學 名: 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英 名: Formosan serow

形態特徵 頭及軀幹長約80~114公分,尾長約6.5公分,體重約25~35公斤。雌雄額頭上方皆有一對空心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體為深褐色,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
生態習性 為 草食性動物,以植物幼芽及嫩葉為主,喜食矮針葉樹之嫩芽,如冷杉、鐵杉、玉山圓柏等。常單獨活動,清晨或黃昏為活動高峰,有強烈領域性。常出現於裸露岩石 崩塌處或險峻陡峭山坡,尤其喜待在鬆散黏板岩的懸崖附近。由於腳蹄很厚,即使在崩崖上也能行走自如,一遇緊急狀況,即往崩崖處逃跑以躲避攻擊。
棲地分布 台灣產唯一牛科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從低海拔山麓起至高海拔3500公尺左右之山區皆可發現其蹤跡,但以原始針葉林區較常見。

大耳狐

學名Otocyon megalotis。棲於非洲東部和南部開闊、乾旱地區的犬科動物。齒48顆,比其他犬科動物多6顆。外形似紅狐。但耳特大。背毛淡灰黃色,面、腿、耳梢 和尾尖為黑色。全長可達80公分(32吋,包括30公分尾長),體重3∼4.5公斤(6.6∼10磅)。獨居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昆蟲(尤其是白蟻)為 食。妊娠期60∼70天,每窩2∼5仔。

海豚


條紋原海豚 (條紋海豚、青背海豚) 學名:Stenella coeruleoalba 英文名:Striped dolphin 別名:(舊稱:條紋海豚)、游氏海豚、白腹海豚、藍白海豚、梅圓氏海豚、哥瑞氏海豚、條紋小海豚 台灣俗稱:關公眉、烏魚吳分類:海豚科分布:北緯50度至北緯40度間的暖水海域生態:棲息於近岸或大洋海域中,數百到數千成群結隊,有分年級及性別的成 群紀錄。性情敏感而易受驚嚇,常見其於水面跳躍。生殖的高峰期在夏季及冬季,母海豚每隔三年才懷孕一次,懷孕期近一年。以中層洄游魚、頭足類及甲殼動物為 食。虎鯨及大型鯊類為其天敵。幼海豚出生體長為 1公尺。成體體長可達2.6公尺。外型:  條紋原海豚因為身上有明顯的條紋,所以在海上能輕易辯別;少部分個體腹部還會呈現出明亮的粉紅色。乍看之下,可能有些類似體型、大小體型皆相近的真海豚; 然而條紋原海豚身上帶有暗色的條紋,真海豚身體側邊有黃色的沙漏圖案。雖然條紋原海豚身體較接近流線型,而且有較長的嘴喙、較大且較彎的背鰭,但仍極有可 能與弗氏海豚混淆。 條紋原海豚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位於背鰭下方的淡灰色似手指狀的圖案,但這項特徵同時也是許多大西洋點斑原海豚與瓶鼻海豚的特色。條紋原海豚本來非常普 遍,但是近年來族群數目已經下降。

劍吻鯨

劍吻鯨科(Ziphiidae,有時畫歸巨齒鯨科〔Hyperoodontidae〕),凡6屬18個種(包括巨齒鯨)。此科的特徵,吻似鳥嘴,鰭狀肢小 而圓形,背鰭朝後,兩個咽喉槽在頦下匯合,寬闊的尾葉上無中槽。胃被分隔為14個部分。幾乎所有的種只在下腭出現1∼2對功能齒,並且通常僅有雄鯨的才穿 出牙床齦。在奇特的拉氏喙鯨(Mesoplodon layardi)的嘴裡,這些牙齒彎向外上方,繞過上腭使它處於部分合攏狀態。塔斯馬尼亞喙鯨(Tasmacetus屬)也與一般不同,長有許多功能性小 齒。劍吻鯨遍布世界,但某些種局限一個洋。體長3.5∼12.8公尺(12∼42呎),重1,000∼11,000公斤(1.1∼12噸)。體色多樣,一 般為灰色或黑色與白色相間。軀體上常有相與毆鬥留下的傷痕。劍吻鯨是了解得最少的大型哺乳動物,偶有未定種的鯨體漂上海岸因而這種鯨對人們來說尚是個未揭 開的謎。游泳迅速,潛水很深,主要以烏賊為食。一些獨棲或成小群活動,一些可以結成30頭以上的群體出現。群體常常一起沉浮。僅古氏劍吻鯨 (Ziphius cavirostris)和兩種巨齒鯨經常被獵捕。參閱巨齒鯨(bottlenose whale)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