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熊貓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白鼻心(食肉目靈貓科)
英名: Formosan Gem-faced Civet, Masked Palm Civet
學名:Paguma larvata taivana
俗名:白鼻貓、果子狸、烏腳貓、茅尾黑腳貓。
特徵:身形類似鼬 ,頭黑色,從上額至鼻端有一明顯的白色帶紋,鼻子淡粉紅色。全身大致為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淡,但頸、肩及四肢的下部為黑色,喉部略黑,尾巴後端亦黑色。
習性:白鼻心為台灣特有亞種,屬夜行性動物,雜食,以水果、嫩葉、禾草、昆蟲、無脊椎動物、小鳥及囓齒類等為食。最容易在夏季雨後的夜晚發現。4~6 月為生產期,產於樹洞中,每胎2~4隻;分布在 1000 公尺以下之山區與平地。壽命可達13年。分佈於本園區向天池、翠翠谷等地。
英名: Formosan Gem-faced Civet, Masked Palm Civet
學名:Paguma larvata taivana
俗名:白鼻貓、果子狸、烏腳貓、茅尾黑腳貓。
特徵:身形類似鼬 ,頭黑色,從上額至鼻端有一明顯的白色帶紋,鼻子淡粉紅色。全身大致為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淡,但頸、肩及四肢的下部為黑色,喉部略黑,尾巴後端亦黑色。
習性:白鼻心為台灣特有亞種,屬夜行性動物,雜食,以水果、嫩葉、禾草、昆蟲、無脊椎動物、小鳥及囓齒類等為食。最容易在夏季雨後的夜晚發現。4~6 月為生產期,產於樹洞中,每胎2~4隻;分布在 1000 公尺以下之山區與平地。壽命可達13年。分佈於本園區向天池、翠翠谷等地。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劍羚

劍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體積最大的一種。它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動物,在臉上、喉部及背部有獨特的黑色條紋。它們的角又直又長。劍羚的視覺、聽覺及嗅覺都很靈敏。 在非洲東部至西南部寬闊的乾旱地區都能發現劍羚。它偏好生活在長著稀少植物及樹木的半沙漠地帶。劍羚是草食類動物,在植物含有較高水分的夜間覓食,它們也吃富含水分的野生瓜類、植物的根及莖。在動物園裡,人們會用乾草、飼料草球及胡蘿蔔來餵養它們。 劍羚是特別適合乾旱炎熱氣候的動物。當氣溫升高時,羚羊並不排汗來降低體溫,而是跟著升高體溫,幾個小時後,羚羊的身體會散發掉這些過剩的熱量。假如它們的體溫更高,羚羊可以透過喘氣來降溫。它的腎和循環系統也適宜保存水分及調節身體的溫度,劍羚能忍耐從攝氏37.2度到攝氏45度的溫度。劍羚擅長尋找水源,它們會挖掘乾枯河床以尋找隱藏的地下水。 雖然劍羚行動較遲緩,在面對大型掠食者時它偏好進行抵抗,但必要時劍羚會跑的比快跑的馬還快!劍羚的天敵包括獅子、斑點鬃狗、豹及野狗。劍羚也是有攻擊性的,根據報導,即使面對一頭飢餓的獅子,它仍可用又長又尖的角來保護自己。 劍羚有兩個具有威脅性的姿勢:頭抬高,伴隨著頭遲緩的躲避動作;低頭用腳尖對著對手。面臨掠食者靠近而恐慌時,劍羚群的成員開始小快跑,伴隨著豎直的頭左右搖擺。劍羚生氣時會踱足並猛搖頭。 剛出生的小劍羚就會馬上找地方將自己隱藏起來。母劍羚去看護小劍羚時會很小心,並且每天早上都會換新的地方,在大約六個星期裡,母劍羚和小劍羚不會加入群體。
豹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南亞的許多地方和中東的部分地區都可以發現豹的蹤跡,它是動物園裡分布最廣的野生貓科類動物。
豹的體重通常在23.7公斤到53.1公斤之間。雄豹通常比雌豹大三分之一左右。它們體格勻稱,體態修長且優雅,還有一條長尾巴。豹以它漂亮的皮毛聞名,豹的皮毛呈淺棕色或黃色,並點綴著許多不規則的斑點,斑點的顏色從暗褐色到黑色都有,深淺不一。皮毛的顏色根據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據統計,豹超過25個種類,其中非洲豹和黑豹是最常見的。 雖然豹會攻擊家畜,但它們也對農民有益,因為它們會捕食那些毀壞農作物的動物,例如狒狒和老鼠等等。豹對食物不是特別挑剔,它們捕食各種獵物,從羚羊、疣豬到老鼠甚至甲蟲,都可以是它們的食物。 在貓科動物中,豹的適應力算是最強的,在各種環境中都能適應良好,包括沙漠、山脈、森林等。雖然豹能夠在沒有水源的環境下生存,但它們仍需要一些遮蔽物,在草原樹木茂盛的區域經常能發現非洲豹。 豹是優秀的爬樹高手,能在樹上自在行動,它們可以在樹上邊休息邊守衛自己的地盤。當受到具有其牠競爭性的其牠肉食動物威脅時,比如:獅子、老虎或狼群,它們也會退回到樹上,它們躲在樹枝之間,以便從高處衝向沒有戒備的獵物。更重要的是,豹為保護自己的獵物不被其牠肉食動物搶走,會把獵物藏在樹上。這使得豹能分幾天吃完一件獵物,這也許是豹能在大型貓科類動物中相對興旺的重要因素。豹能拖著比自己三倍重的獵物屍體(例如成熟的雄羚羊或幼小的長頸鹿)爬到樹上。 豹通常在夜晚、黃昏及黎明的時候進行捕食。它們極佳的夜間視覺,以及敏銳的聽覺和嗅覺都有助於它們更容易找到獵物,甚至在黑暗中也是如此。豹不是憑藉速度,而是以令人措手不及的秘密行動來捕食的。 白天時,豹會在岩石上曬太陽或是在陰涼處休息。它們也會巡視自己的地盤,確保不受其牠豹的侵犯。豹特有的叫聲聽起來像是刺耳的咳嗽聲,但它們通常都很安靜,但一有狀況發生的話,也會發出咆嘯或鳴聲。 像其牠貓科類動物一樣,豹也是獨居動物,只有在交配期雄豹和雌豹才會待在一起,完成交配之後,又會分開獨自行動。幼豹通常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斷奶,但它們可在母親身邊待到兩歲。 人類為了得到豹的美麗皮毛而大肆的捕殺它們,同時也因為棲息地及自然獵物的減少,使它們遭受到生存的威脅。憤怒的家畜養殖者還會為了保護家畜免遭豹的攻擊而殺死它們,所以豹已經被視為瀕臨絕種的動物之一了。
豹的體重通常在23.7公斤到53.1公斤之間。雄豹通常比雌豹大三分之一左右。它們體格勻稱,體態修長且優雅,還有一條長尾巴。豹以它漂亮的皮毛聞名,豹的皮毛呈淺棕色或黃色,並點綴著許多不規則的斑點,斑點的顏色從暗褐色到黑色都有,深淺不一。皮毛的顏色根據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據統計,豹超過25個種類,其中非洲豹和黑豹是最常見的。 雖然豹會攻擊家畜,但它們也對農民有益,因為它們會捕食那些毀壞農作物的動物,例如狒狒和老鼠等等。豹對食物不是特別挑剔,它們捕食各種獵物,從羚羊、疣豬到老鼠甚至甲蟲,都可以是它們的食物。 在貓科動物中,豹的適應力算是最強的,在各種環境中都能適應良好,包括沙漠、山脈、森林等。雖然豹能夠在沒有水源的環境下生存,但它們仍需要一些遮蔽物,在草原樹木茂盛的區域經常能發現非洲豹。 豹是優秀的爬樹高手,能在樹上自在行動,它們可以在樹上邊休息邊守衛自己的地盤。當受到具有其牠競爭性的其牠肉食動物威脅時,比如:獅子、老虎或狼群,它們也會退回到樹上,它們躲在樹枝之間,以便從高處衝向沒有戒備的獵物。更重要的是,豹為保護自己的獵物不被其牠肉食動物搶走,會把獵物藏在樹上。這使得豹能分幾天吃完一件獵物,這也許是豹能在大型貓科類動物中相對興旺的重要因素。豹能拖著比自己三倍重的獵物屍體(例如成熟的雄羚羊或幼小的長頸鹿)爬到樹上。 豹通常在夜晚、黃昏及黎明的時候進行捕食。它們極佳的夜間視覺,以及敏銳的聽覺和嗅覺都有助於它們更容易找到獵物,甚至在黑暗中也是如此。豹不是憑藉速度,而是以令人措手不及的秘密行動來捕食的。 白天時,豹會在岩石上曬太陽或是在陰涼處休息。它們也會巡視自己的地盤,確保不受其牠豹的侵犯。豹特有的叫聲聽起來像是刺耳的咳嗽聲,但它們通常都很安靜,但一有狀況發生的話,也會發出咆嘯或鳴聲。 像其牠貓科類動物一樣,豹也是獨居動物,只有在交配期雄豹和雌豹才會待在一起,完成交配之後,又會分開獨自行動。幼豹通常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斷奶,但它們可在母親身邊待到兩歲。 人類為了得到豹的美麗皮毛而大肆的捕殺它們,同時也因為棲息地及自然獵物的減少,使它們遭受到生存的威脅。憤怒的家畜養殖者還會為了保護家畜免遭豹的攻擊而殺死它們,所以豹已經被視為瀕臨絕種的動物之一了。
非洲獅

非洲獅是非洲最大的肉食性動物。它們的自然棲息地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廣闊大草原,這裡有大片的長草,為獵食的獅子提供了很好的掩護,而零星的的樹木,則為獅子提供陰涼的休息處。獅子每天要休息20個小時以上,通常是在樹木或岩石的陰涼處。然而,獅子是一種運動型的貓科動物,它們能跳得高又遠,令人難忘。此外,它們還是攀登高手呢! 和其牠大型貓科類動物不同,獅子是天生群居的動物,群居的數量有時會達到40隻,其中主要是母獅和幼獅。獅子獵取食物時,有單獨行動的,也有集體行動的,但集體獵取食物的成功率比較高。獵食通常由母獅負責,而公獅則負責確保不受外來者的侵犯,大致上來說,獅子平均每時二次出擊會成功一次。它們的食物隨棲息地而不同,可以包括瞪鈴、斑馬和羚羊。被人類飼養的獅子主要以肉和乾糧為食物。獅子和草原上其牠肉食動物競爭,有時還會捕殺它們,所以它們有時甚至會獵殺印度豹。而獅子和土狼都特別討厭對方,所以會互相攻擊,成年的公獅子會以各種方法來獵殺土狼。 當被激怒的時候,獅子會發出傳說中著名的吼叫,這樣的叫聲在9.6公里之外都能聽的到。獅子在沒有足夠食物的時候會變得很煩躁。
狒狒

在赤道附近的非洲可以發現狒狒的行蹤。這種靈長類動物有一張黑臉、突出的額頭,像狗一樣的鼻子上方有瞳距小的眼睛,以及長滿橄欖褐色斑紋毛髮的強壯身體。公狒狒大約重21.7公斤,母狒狒大約重11.8公斤。成年的公狒狒有著長而尖的犬齒,肩膀上長著像披風似的毛。 狒狒是靈長類中比較能適應環境的一種動物,它們廣泛的分布在中非地區。這個極能適應環境的種族可以在多種棲息地被找到,原始森林的毀滅和農業的擴張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擴展了狒狒的生活範圍。儘管在野外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狒狒。但在動物園中,它們通常被飼養在大草原展示區裡。 狒狒在樹上及地面上都能覓食。它們的食物大多是植物。包括草、葉、種子、莖、芽、漿果、堅果、球莖、水草、花、樹皮、樹液、果實、樹根、蘑菇及苔蘚。它們還吃昆蟲、貝類、小型爬行類、魚、蛋、小鳥、小型哺乳動物甚至幼羚羊。儘管狒狒從食物和露水中得到大部分所需的水分,但是它們仍然偏好有規律的飲用從乾河床挖掘出的水井裡的水。 狒狒通常生活在由40隻到80隻狒狒所組成的群體中,在這個群體中有著嚴格且複雜的群居結構。通常,成年母狒狒的數量比公狒狒多兩倍以上,狒狒群裡的等級,由母狒狒設立並由「家庭」組織而成。在每一個家庭中,母狒狒的地會最高,它的孩子根據其年齡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等級,等到發育成熟後,公狒狒就離開群體,而母狒狒則留在群體中生活並繼承母親的地位。 狒狒是雜交動物,公狒狒與母狒狒常常在短時間內與幾個不同的異性成員交配。母狒狒一胎只生一隻幼兒。在前一年半的時間裡小狒狒會一直留在母親身邊。 公狒狒每隔幾年就會離開原有的群體,投奔向另外一群。公狒狒之間經常會為了爭奪母狒狒而互相攻擊。但儘管如此,如果有任何外來的威脅讓這個群體感到不安全時,成年公狒狒會團結起來保護母狒狒及小狒狒,並朝向威脅者狂吠。面對豹等侵略者時,狒狒還會成群的攻擊它,由於群體合作的強大力量,經常會給豹帶給來嚴重的傷害。狒狒主要的敵人是豹、獅子、獵狗、鱷魚、土狼、胡狼、巨鷹及大蟒蛇。遇見人時,狒狒通常會逃跑。但是如果狒狒碰巧正在樹上,入侵者通常會遭遇從天而降的「糞雨」。 為了躲避肉食性動物夜晚的襲擊,狒狒會睡在峭壁或相思樹之類的樹上。它們白天大部分的時間在地面上度過,尤其在清晨及深夜的時候會在地上進食。尋找食物時,是以拖著腿的方式前進的。 狒狒能發出各種聲音,並透過眼睛的移動、臉部表情及四肢和尾巴的動作來進行交流。公狒狒會以吱吱作響的磨牙聲來恐嚇不屬於自己群體的公狒狒。而受到驚嚇的狒狒,則會張大嘴巴露出它們短小尖利的牙齒。不過可千萬別試圖嚇嚇狒狒找樂子,在狒狒群的攻擊之下,會讓所有不懷好意者敗興而歸的!
非洲疣豬

非洲疣豬是在非洲大草原上唯一適應草食的豬,它們的名字是因為臉上突出明顯的「疣」而來的。非洲疣豬比平常的豬更瘦,有平坦的背和相當長的四肢。它們有著分散的硬毛和鬍鬚,以及長長的鬃毛。公豬和母豬都是長著獠牙,但公豬的獠牙更長也更突出。這種動物的眼睛長在臉的上部,這使它們能發現距離很遠的掠食者。 在夾雜著泥土的大片草地上,長滿許多可食用的根和球莖的肥沃區域,非洲疣豬能夠在這樣的地方發育得很健壯。它們偏好在大草原的開闊地活動,而且每天要喝水,所以非洲疣豬需要固定的水源。 在多雨季節,非洲疣豬靠吃大草原上的長草維生;而在旱季,它們用獠牙及嘴挖掘地底下的球莖和塊莖吃。因為找食物所鍛鍊出來的掘地功夫,使得非洲疣豬在尋找地底下好吃的東西方面,有著非凡的能力,所以非洲疣豬對於它們的生活土地是有益的,它們吃植物的根時,對泥土的攪拌使得土壤變的鬆散透氣, 能夠有助於以後植物的生長。它們還吃從樹上熟透掉下來的水果,偶爾也會吃腐肉。被人類飼養時,它們會吃胡蘿蔔、甘藷、萵苣、甘藍菜、香蕉、蘋果和榖類混合物。 非洲疣豬會挖洞穴當成睡覺的地方,也可以以此來躲避掠食者,並防止太陽的曝曬。雖然它們非常善於挖洞,但非洲疣豬還是會利用非洲食蟻獸已經挖好的洞穴來作為自己的洞穴。它們在進入這些洞穴的時候是後半身先入,頭始終對著入口,這樣就能先用它的獠牙來對抗侵略者。每當早晨醒來時,它們就會從洞穴裡高速的衝出來,試圖躲避任何可能在動口等待的掠食者。 非洲疣豬是很多非洲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包括斑點獵狗、野狗、印度豹、獅子、豹和老鷹等等。當危險來臨時,如果可能它們會盡可能退到它們的洞穴裡。在戰鬥中,非洲疣豬能用長長的下犬齒進行防守,讓它們佔到多一些優勢。 非洲疣豬是高度群居的動物。它們經常會組成一個稱為「sounder」的小型家庭團隊,通常由一或多頭的雌性疣豬和它們的幼豬所組成。單獨的成年雄性疣豬有時候也會加入這一群野豬之中。非洲疣豬喜歡彼此躺在一起,用嘴和牙為對方整理身上的毛髮。 除了掠食者外,疣豬對非洲大草原上的其牠動物毫不在意,它們會和平的做自己的事。黃犀鳥就是和飛洲疣豬有共同生活關係的鳥類,它們被允許可以吃掉在疣豬身上的寄生蟲。非洲疣豬也會在地上猛烈的打滾,讓全身沾滿泥土,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用泥土盡可能的除掉身上那些令人討厭的寄生蟲,二來是在炎熱的天氣下消消暑氣。 非洲疣豬奔跑時的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54.4公里,它們通常習慣豎著尾巴小跑步。進食中的非洲疣豬會跪在地上吃草並用鼻子拱地,被人類飼養時,一頭不安的非洲疣豬會繞著它的圍欄亂跑,同時發出長聲的尖叫和強烈的呼嚕聲。
單峰駱駝

北非州乾燥貧瘠的沙漠環境是單峰駱駝的家,這個荒蕪無情的地區因它超高的溫度、缺水、空曠沙地及零星泥土或岩石地面帶而聞名。駱駝對它們沙漠棲息地的荒蕪條件適應的很好,而且最偏好這種環境。它們常常被北非的當地人稱作「沙漠之舟」,人們把它當作運輸工具使用。 駱駝體力很好,在極少量或沒有食物或水的情況下,它們能夠持續五到七天的生命。它們可以吃荊棘、乾植物及其牠哺乳動物所不能吃的耐鹽植物而生存。被人類飼養時,它們偏好棗類、草、小麥及燕麥。 駱駝是半群居動物,可以自在的獨處或與駱駝群居,但它們只喜歡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在不熟悉的動物接近時,它們常常會變得很激動。 駱駝透過跺腳及奔跑來表現它的不高興,也就常因為它「吐痰」和「踢腿」的動作,而給人有壞脾氣的印象和倔強個性等不好的形容詞。事實上,它們往往是親切、耐心和聰明的。
湯氏瞪羚

這是一種在非洲坦尚尼亞、肯亞以及蘇丹南部發現的小型羚羊。這類羚羊主要聚集在有豐富食物,以及有足夠的自由活動空間的開闊草原地帶。伴隨著雨季來臨,湯氏瞪羚會大量集體遷移。 湯氏瞪羚是非洲東部草原上的三種遷徙動物的其中之一。瞪羚與其牠遷徙動物群-草原斑馬、羊羚以及長頸鹿有著密切關係。湯氏瞪羚通常會與與其牠大大小小的動物聚集在一起。遷徙中的瞪羚群可達幾千隻,因為瞪羚常成群行進,在它們彼此緊貼時感到最舒適。因此,被人類飼養的小型瞪羚們,在在動物園的小型展示區裡,比我們想像的還能安然相處。 瞪羚是有效率的草食動物,能吃被其牠動物所忽略的較短的草。它們百分之九十的食物來源,是由新鮮的嫩草和矮灌木所組成。當沒有草可以食用的時候,它們也會選擇一些低垂的樹枝及灌木來吃。 有許多掠食者虎視眈眈的等著吃掉湯氏瞪羚,所以它們只能依賴快速逃跑來躲避危險,因此,它們很擅長「逃跑」。而且它們能夠跳高達3公尺,跳一次距離達9公尺,轉彎的速度甚至比印度豹更快。在非洲,湯氏瞪羚氏是跑第二快的動物!它的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也只有印度豹能超越它。 瞪羚是靠視覺及氣味進行交流的,而不是靠聲音。因此它們比其牠的動物要安靜的多。瞪羚生氣時會暴跳、躍起及跺腳。像其牠高群居動物一樣,一隻生氣的瞪羚常常會使得瞪羚群中其牠的瞪羚煩躁不安。瞪羚高興時常常繞著展示區跑跳,或者只是滿足的躺在陽光下。
草原斑馬

草原斑馬是東非草原上三大遷移性動物之一。大批的斑馬群跟著雨水按照著一定的方式成群遷移。一旦某個區域的草被吃光,牠們就會繼續遷移。斑馬經常走在其牠草食性動物的前面,為跟在後面的夥伴把較長的草踩平和踩短。在動物園裡,斑馬吃的是含礦物質的鹽塊,和紫花苜蓿、乾草、紫花苜蓿塊和一些混合後的小球。 由於斑馬是大群進行遷移的,有時數量超過400頭,因此牠們對於相互間的親近感到舒服。由於具有這樣的偏愛,斑馬並不會介意與牠的同類擠在一起,所以在被人類飼養時,即使是在較小的展示區中也會感覺舒適的。牠們喜歡在散佈著泥土和沙地,以及零星的相思樹和大型的猢猻麵包樹(寶貝樹)的長草區域活動。但太多的樹卻會使斑馬緊張不安,因為它們比較喜歡待在開闊的區域,以便看清侵略者的靠近。由於斑馬需要頻繁的飲水,因此牠們的活動區域裡需要一個長期不枯竭的可靠水源。 和湯氏瞪羚、牛羚甚至是長頸鹿在一起的時候,斑馬會感覺到舒適;而大型的掠食者,例如獅子和土狼等等,則會引起斑馬群的逃逸。在極少的情況下,公斑馬會嘗試去營救正受到掠食者威脅的幼斑馬。 發怒中斑馬的樣子和發出的聲音很像馬。它會突然跳起來用後腳站立,並發出獨特如口哨般的喧鬧聲音。因為「群居」的特性,一頭發怒的斑馬會很快擾亂群體中的其牠動物;而一隻開心的斑馬,則經常會在它的活動區域內到處亂跑。此外它也會心滿意足的躺在太陽底下,享受陽光的滋潤。而大部分時間很溫馴的斑馬被人類養殖的時候繁殖力算是很好的!
國王企鵝

「國王企鵝」是企鵝品種中最大的一種,站立時高111公分,重 23.6公斤 到35.4公斤。企鵝是鳥類,大部分的生活在海洋中度過,可以在水底游泳而無法飛翔。國王企鵝游泳的速度範圍在每小時8到幾乎10公里。它們是了不起的潛水員;根據紀錄它們能潛到 510公尺深的水下並能在水底待 18 分鐘。 僅在浮冰區域內的南極洲裡能發現國王企鵝。這些鳥類能夠在攝氏 0 度的溫度下生存。它們會避開浮冰區域外的開闊水域,而出現在接近含有豐富養分的冷水流域,那裡能提供充裕的食物。企鵝通常會吃小魚和甲殼類,但它們也會吃大魚甚至是烏賊。 企鵝是所有鳥類中最高度群居的動物,企鵝群或棲息地可以容納上千隻。它們會使用岩石來潛水或聚集。國王企鵝即使在海洋中也一起游泳、進食及潛水。企鵝群為它們的成員提供保護,防止飢餓及寒冷。如果企鵝太熱,就會舉起它的鰭狀肢,讓身體的兩面暴露在空氣中散熱。 當企鵝飢餓時,它們會開始成群的走在一起,當它們在陸地上用像蛙鞋的雙腳笨拙地蹣跚而行時,人們喜歡觀察企鵝滑稽的走路模樣及頭部的轉動。對於國王企鵝,雪上行走更有效的方法是用它們的肚子作「平底雪橇」般的滑行,使用它們的鰭狀肢及腿來推進。在水中,這些鳥類是熟練的游泳及潛水高手。像海豚一樣,每隔幾英尺企鵝要浮出水面來呼吸。 國王企鵝不太有或根本沒有嗅覺,它們的味覺也是有限的。它們在陸地上可能是近視的,但在水裡面,它們的視力會好一些。由於企鵝有渾厚重疊的油性皮毛形成防水外皮,提供極佳的禦寒功能,所以能待在極寒冷的氣候裡,而且必須要適當保養這身皮毛,它們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國王企鵝會以在水中扭動及翻轉的動作,用鰭狀肢摩擦自己的身體,進行幾分鐘的梳洗。 國王企鵝透過呼叫及一些習慣性的動作來做彼此的溝通和交流,例如頭及鰭狀臂的擺動、彎腰、打手勢等等。在爭奪地盤時,它們會表現出像瞪眼、指向對方及衝撞之類的好鬥姿態。單聲的恐嚇呼叫,是用來警告掠食者的怒吼。 國王企鵝在陸地上沒有掠食者,因此它們也不怕人類。在水中,它們的黑白顏色使它們幾乎不能被水上及水下的掠食者所發現。成年的企鵝主要的掠食者是海豹,大海燕可能造成國王企鵝幼鳥三分之一的死亡率。 雌性國王企鵝產下它們的蛋,然後游到海中覓食多達 60 天。在這期間,雄性國王企鵝會站立著等待雌國王企鵝回來,企鵝蛋被一層叫做「孵翼」的鬆散皮膚覆蓋著,平穩地放在雄性國王企鵝的腳上。在孵卵期間,辛苦的企鵝父親會減輕一半體重。
訂閱:
文章 (Atom)